乌海,一座因煤而建、因煤而兴的新兴工业城市,曾以煤炭工业而闻名。现如今,发端于煤矿的书法文化却如同星火燎原般席卷全城,“中国书法城”已成为乌海最具特色、叫得最响的城市名片。
可以说,近40 年的发展历程,既是我市由“煤城”到“书法城”嬗变的进程,又是书法文化由觉醒、兴起到繁荣的过程。书法,这张金质城市名片,让这座城市拥有了尤为珍贵的气质和底蕴,为它的转型发展丰富了内涵、注入了活力。
书法文化:全民普及,融入城市血脉
“作为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,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却在这里如此普及,群众对书法艺术如此热爱,这着实令人震撼。”一位来我市参展的山东书法家曾这样评价。
我市常年习练书法的有上万人,随时可以拿出作品参加各级书法展的也有3000 多人。截至目前,市书法家协会已拥有会员2000 多人,其中自治区级书协会员125 人,国家级书协会员31人。
事实上,书法文化在我市的发展和普及并非偶然,这是我市把书法作为全民文化来抓,特别是大力推进“书法五进”的必然结果。
书法进机关、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企业、进军(警)营,是书法城建设中的创新之举,而“书法五进”工作模式又是国家、自治区唯一一个以书法文化活动为主题的公共文化示范项目。
“书法五进”工作模式2013 年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以来,为强力推进项目创建,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,制定出台了项目《创建规划》《实施方案》《考核办法》等,并且每月对各区各单位进行实地督查,年终对全市创建工作进行考核。
2014 年,“书法五进”创建工作提前完成。截至目前,我市建成书法活动示范基地47 个、书法活动室68个,年内开展各类展赛、培训192 次,出版书法集(册)11 次,受益群众10余万人。
“书法五进”的深入开展,推动了全民爱书法、习书法、研书法。在学校,课桌上孩童在躬身提笔;在社区,书法爱好者以切磋书艺为乐;在企业、机关,习字者随处可寻;在军营,官兵也运笔挥毫、练武修文……从稚气未脱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者,他们年龄不同、职业不同,却对书法有着同样的热爱和执着。
书法文化感染着这里的每一个人,也悄悄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气质。漫步在乌海的大街小巷,书法气息扑面而来,黄河景观带书法长廊、青山翰墨园、兰亭小学、兰亭广场、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令人啧啧称赞;公共场所、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寻常百姓家都把张贴悬挂字画作为一种时尚……在乌海,书法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化激情和休闲之举,而是真正融入城市的血脉之中。
书法产业:活力喷涌,助推城市转型
伴随着书法文化的繁荣发展,我市的书法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,发展之迅速同样令人惊叹。
我市历届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,特别是近几年,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,先后开工建设青山翰墨园、甘德尔景区摩崖石刻、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等一批书法文化设施,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,拿出真金白银扶持和帮助各类文化企业做大做强。
几年来,我市先后举办了6 届“黄河明珠·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”、3 届“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”,特别是近两年又先后举办了“中国书法城·乌海城市形象展”、“翰墨长河·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美术摄影展”和第三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开馆仪式。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书法艺术殿堂,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的建成,必将推动乌海文化产业的又一轮发展。
书法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,不仅提升了城市品位,还延伸了文化产业链条,推动了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。截至目前,我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744 户,上报自治区统计局规模以上入库企业19 户。2013 年,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近8 亿元;2014 年,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8.5%。
如今,书法联展、书画联谊、书法笔会等已成为乌海文化交流、商贸洽谈的载体和平台,吸引着更多的人了解乌海、认识乌海、走近乌海,来这里投资创业、安居乐业。
从最早的矿工书艺陶冶,到兴起全民书法热潮,从书友之间的私下交流,到各类展会、赛会、笔会接连举行,从书法爱好者自己练字,到建成市书画院、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……经过几十年的转型发展,乌海“煤城印象”已被“文化之市”所取代,“中国书法城·乌海”这张城市名片正熠熠生辉、光芒尽显。
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
地址: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:016000
蒙公网安备: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:1503000001
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:0473-8992631,邮箱:whdsjzw@163.com